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不断凝练特色,开拓创新,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新格局,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学校定期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更好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途径,建立了分类并举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大类培养模式,强化通识和基础教育;试点建立实验班,着力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开设国际班,举办暑期国际学校,邀请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外籍专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开设课程,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开设企业家课堂和联合培养,将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实战能力。学校先后开设中都物流经理班、国际物流实验班、ACCA实验班、SAP实验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班、经济学实验班、工商管理精英实验班、商务英语实验班等,开办“中外合作金融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国际金融课程班”和“中美联合培养物流与供应链拔尖人才国际课程班”等项目,积极拓展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育人模式。“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示范项目。
专业建设
学校不断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了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与专业评估机制,通过引导专业内涵式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适度增设新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分层开展校级、市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以点带面,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截至2020年,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属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校级特色专业7个,校级一流专业5个。学校以优势专业为引领,促进专业特色发展,强化经济学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等特色专业群建设,专业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聚焦“一带一路”及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学校适时调整了部分本科专业方向,近五年增设商务英语、供应链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专业,停招部分专业,开设物流管理、金融学(金融与监管科技)、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等双培专业(方向)。
课程建设
学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不断优化公共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结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师课程教学范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学校连续实施6期全校性课程综合改革项目,共300余门次课程参与项目制教学改革。截至2020年,1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课程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4门课程获评市级精品课程,建成校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8门。学校着力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及其信息化建设,建成慕课教学资源平台并分批次遴选校内特色课程开展慕课(MOOC)课程建设,完成MOOC课程制作20余门,形成网络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机制,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进一步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加大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引进力度,440余门通识课程已经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为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材建设
学校强化教材选用和管理,坚持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重点推荐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等优秀教材,并鼓励和资助符合国家需要又体现个人学术专长的高水平特色教材的编写和建设工作,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截至2020年,学校共有6部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3部教材被列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8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6部教材被认定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
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设立校内专项资金支持和配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引领,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和全面改革,近年来共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项,市级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18项。学校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和探索性实践,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学校自2017年开始连续开设暑期国际学校,2020年邀请18位外籍专家、2位中国台湾的教授及国内的9名专家学者,开设31门课程,3084人次参与了学习。同时,学校自2018年开始集中开设企业家课堂,2020年邀请55位企业专家授课,开设29门课程,3765人次参与了学习,全面增进了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了解,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助力学生创业就业。此外,学校开设的辅修专业项目、实验班、卓越班、国际班等,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拓展视野、完善知识体系提供条件。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教学改革和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为驱动力,强化“三全育人”,突出特色培养,在近两次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共获评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为强化实践育人平台,学校于2012年成立经济管理综合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将原图书馆改造升级作为实验中心的新址,2016年中心获批北京市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正式更名为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在编人员13人,其中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7人。中心建立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维护”的管理体制,下设办公室和技术部两个部门,办公室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技术部负责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和资源建设。
实验教学中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层次性实验课程体系。结合课程体系设立“人力资源管理”、“国际金融” 等专业课程实验室,“跨专业综合实训” 等综合应用能力课程实验室,“创新创业” 等创新职业能力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共有实验设备2170余台(件),各类专业教学软件约30多种,总资产价值2226万元。实验室19间,面积3700余平米,实验机位1089个。开放性实训场地6间,面积1100余平米。
实验教学中心秉承“厚德博学、笃行日新”的校训,围绕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坚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了组织结构分明、职能明确的层次化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与信息化平台建设、着力实验教学课程支持与开发、教学与开放的管理目标。